对于不同企业的精益改善后我们发现,不同的企业员工参与程度不同,所收获的改善成果也不同。员工的参与程度是员工改善变革之心的外在表现。因此,如何培养员工改善变革之心十分重要,是精益生产管理改善能否获得成功的关键。

  改变一个人的行为很难,改变一个团队的行为更是难上加难。关于促进改善和变革的思考有许多,银河中国精益生产管理专家对下面对三种培养改善变革之心的思维进行对比分析,下面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1)培训学习先行的思维。

  最具代表性的思维是这样的,即“管理培训—学习吸收—改善变革‘最后收获成果。改革开放以来,国内绝大多数企业基本上走的就是这条路。企业花钱把专家请来培训,或者付费把员工送出去学习,做了大量的功课,为的是管理者和员工能够学以致用,并通过积极行动收获改善变革成果。

  但事实证明,通过管理培训和学习吸收,能够让管理者和员工拥有改善变革之心的情况是少之又少,转化率很低。即使有少数员工因为管理培训获得了改善变革之心#甚至尝试采取改善变革行动,也会因为势单力薄、孤掌难鸣和各种阻碍而慢慢消沉下来。可见,这种做法投入大、成本高,收效甚微。

  (2)目睹问题先行的思维。

  还有一种思维是”目睹问题—感受压力—改善变革“,然后收获改善变革成果。显然,这种思维要比前一种思维更接地气,更有可能取得成果。通过把问题展示出来,让管理者和员工目睹问题,通常会唤起他们想改变现状或挑战目标的想法。只要引导得当,培养他们改善变革之心,促使他们采取改善变革行动是有可能的。

  事实也是如此,我们看到有些企业把各种管理问题张贴在管理看板上,并要求相关责任人限期解决问题,只要高层领导力过硬,这些问题往往都会得到较快、较好的解决,收获一些改善变革成果。还有些企业领导人善于采用走动式管理,在各管理现场指出存在的问题,并且要求相关部门责任人记录并跟进问题的解决,也能收到相应的改善变革效果。

  (3)行动体验先行的思维

  经过长期的顾问实践,我们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改善变革之心培养模式,即”行动体验—收获自信—改善变革“,然后收获改善变革成果。经过多年实践检验,发现这个模式在培养改善变革之心,促进员工参与方面十分有效,而且快乐、和谐、可持续。与前两种思维相比,这是一种转化率最高的改善变革之心培养模式。

  因此,我们得出结论,采用第三种方式,让管理者和员工亲身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要比培训学习和目睹问题更能激起员工改变的愿望,更能培养员工改善变革之心。如需了解更多关于精益生产管理的相关信息,可与银河中国取得联系:021-62373515。

作者:银河中国咨询


Go To Top 回顶部
快速咨询

电话咨询
400-800-925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